面對侵犯知識產權這一“經濟毒品”,中國公安部官員19日表示,中國現制定五大“打假”策略,以遏制知識產權犯罪的猖獗勢頭。
中美知識產權國際合作論壇當日在華盛頓舉行,中國公安部經偵局第二直屬總隊總隊長鄒偉介紹了中國知識產權刑事執法的最新進展,包括中國公安機關的“打假”策略與未來規劃。
鄒偉指出,現在知識產權犯罪已成“經濟毒品”。一方面不法分子不必冒販毒的風險就可牟取巨額非法利潤,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犯罪愈加狡猾隱蔽,甚至出現了與恐怖組織合流的趨勢。
他透露,為遏制這一具有“頑固再生力”的犯罪形態,中國公安部現制定了五大“打假”策略,具體包括:
——組織專項行動。包括2004年以來的“山鷹”行動、2010至2011年的“亮劍“行動等。今年3月,中國公安機關又展開為期半年的“打假會戰”,集中破獲案件2.8萬起。
——創新打擊策略。鄒偉介紹,針對當前知識產權犯罪鏈條化、產業化等特點,中國公安機關實施了“精確打擊”、“全程打擊”等創新策略,例如今年7月,全國公安機關統一行動,根除了24個特大制售假藥犯罪網絡,涉案總值達11.6億元。
——深挖犯罪內幕。即一邊“打假”一邊揭示知識產權犯罪內幕,比如今年3月浙江等地打擊網上制假售假犯罪,表明互聯網已成中國制售假冒商品的重要廣告平臺和流通渠道。
——倡導國際合作。鄒偉表示,面對知識產權犯罪日益“國際化”的趨勢,中國現在高度重視與海外執法機構的合作。例如2004年后,中美先后攜手摧毀了跨國銷售盜版光盤、假藥、盜版軟件的犯罪團伙。今年4月,中美又聯手鏟除一個涉及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假冒名牌箱包犯罪鏈條。
——構建警企協作。即與企業、品牌保護委員會等機構保持密切聯系,鼓勵它們為“打假”提供信息支持和技術協助。鄒偉透露,在“亮劍”行動及今年的“打假會戰”中,許多案件都是經企業舉報,公安機關得以深挖偵破。
談及未來規劃,鄒偉透露,目前公安部已成立一個由經偵、治安、網安等十個業務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全國公安機關“打假”,從而“窮盡一切法律手段,堅決遏制知識產權犯罪猖獗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