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副主席、本屆體博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鄭澤云日前表示,要提醒國內廣大的體育用品企業,當心境外公司利用體育用品的知識產權對中國企業發起專利戰。
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日本有著深刻的教訓。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日本體育用品業發展最快的時期,如我們目前的發展狀況一樣。美國的一家體育用品企業突然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對日本的7家體育用品企業起訴。對此,日本國內體育用品行業卻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采取了消極回避的態度。最后日本的這7家企業向那家美國企業分別賠償3000萬美元。美國的企業利用專利戰輕松贏得了20多億美元的收入。
在中國,目前正在經歷日本80年代初期體育用品業快速崛起的時期。有跡象表明,我們可能重復日本遭受美國起訴的步履。少數境外企業已經瞄準了中國注冊專利的產品,他們也想利用專利戰從中國企業身上撈取巨額收入。
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還將進一步加快步伐,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65%的產品為中國體育用品企業所制造。但是,中國體育用品業仍然停留在3個較低的層次,一是出賣資源型;二是勞動密集型;三是來料加工型。
鄭澤云說,知識產權將在今年的體博會上顯得尤為突出。目前,有60多個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全球第一大健身器材企業——美國愛康公司也將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國外企業想進一步搶占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國內企業想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而爭奪的核心將體現在知識產權上。
針對上述情況,相關部門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體育用品標準化機構,與國際接軌。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存在著標準偏低的情況,比如:運動鞋國內標準是4萬次折疊后,允許開口2毫米,但國際標準已經達到了8萬次,甚至更高。而國內很多運動鞋只折疊2萬多次就開口10毫米了;
在國家認監委的批準下成立了國家體育用品認證中心,使體育用品的審定工作進入規范化;
與國家質量監督檢疫部門聯合成立了國際體育品牌推進委員會,進行名牌戰略的推進。
只要我們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應對境外公司可能發起的專利戰,中國的體育用品行業才有希望做成真正的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