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齊亞莉
近日,筆者代理了一起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根據消費者舉報以及香港觀奇洋服有限公司的調查,發現一家四川企業以所謂“上海觀奇服飾有限公司”授權名義,銷售使用“觀奇”商標字樣的西服,由此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傍名牌”現象。
一、社會上“傍名牌”現象產生的原因及不良
“傍名牌”是在我國現階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個別不法經營者搭知名企業的便車,結果造成市場混淆,引起消費者誤認誤購,并達到牟取非法利潤目的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傍名牌”的勢力之所以能夠迅速滋生蔓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國內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為“傍名牌”者利用法律空隙,鉆法律空子提供了機會;(二)部分知名企業對知識產權重視不夠,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致使“傍名牌”現象泛濫成災;(三)一些消費者雖然愛買名牌,但對名牌的產地、標識都不甚了解,“傍名牌”者利用這一情況搭車上市,欺騙消費者,牟取暴利;
這些“傍名牌”者明顯違反了誠實信用和禁止混淆的原則,也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傍名牌”商品的出現,嚴重損害了知名企業享有的合法權益,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傍名牌”現象的多種形式
“傍名牌”現象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總結起來大概有六大類傍名牌現象:一是“惡意調字號”形式,故意不正確使用企業名稱中的字號,或突出,或放大,或簡化使用企業名稱中的字號,構成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二是“搖身變海歸”形式,通過在國外或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注冊公司和申請注冊商標,使消費者誤以為是國外公司或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公司生產的,是國外的品牌,實際上還是國內公司生產銷售,把自己打扮成徹頭徹尾的國外公司、國外品牌,以期謀取高額利潤;三是自己“監制”自己的形式,國內公司生產的產品,打上某某國外公司監制,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國際品牌的公司對這些產品進行質量監控與品牌保證;比如我所最近勝訴的“圣象”的案件就屬于這種情形。圣象集團發現一家江西企業以所謂“圣象**有限公司”授權監制的名義銷售某種品牌的地板,且對消費者稱是“圣象”地板產品的一個系列。經過律師深入調查發現,“圣象**有限公司”是由這家江西企業的兩位股東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四是“打擦邊球”的形式,把著名文字商標加上前綴或者后綴,比如我們事務所代理廣東金正電子有限公司異議“金正王子”商標,“全正陽光”商標,代理廣州市好迪化妝品有限公司異議“艾好迪”商標等;五是惡意轉讓或許可商標權的形式,我們事務所代理的“夢特嬌”案就屬于這種情形,深圳和浙江的一家企業分別以所謂“法國夢特嬌(香港)國際集團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總代理的名義,在其生產和銷售服裝上突出使用與法國博內特里塞文奧勒有限公司花圖形注冊商標相近似的商標、侵犯商標權。把注冊商標“夢特嬌”作為字號使用,構成不正當競爭。對方使用的注冊商標本由浙江這家企業注冊,卻轉讓給有與本案有關聯的案外人“法國夢特嬌(香港)國際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反過來由“法國夢特嬌(香港)國際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許可給深圳這家企業使用;由深圳這家企業再許可給浙江這家企業使用,這樣就形成了注冊——轉讓——許可——再許可的系列循環“怪圈”,實質目的就是為自己“傍名牌”披上合法的外衣;六是玩文字游戲的形式,即將他人文字商標拆開注冊合并使用,以香港雅戈爾集團有限公司的名義,向商標局申請注冊“香雅”、“戈爾港”商標,企圖騙過商標局的審查。還有以香港奧普公司的名義,向商標局申請注冊“香奧”、“港普”商標,上下排列就是“香港奧普”。
三、如何防止“傍名牌”現象的產生
針對上述多種原因,個人認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期待如下方面:
(一) 法律法規需要不斷完善.《商標法》自1983年實施以來,發揮了重要作用。修改后的《商標法》已于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對我國的商標保護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日益提高,現有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傍名牌”已經被列入《商標法》第三次修改重點議題,但是我們也應意識到,法律是人制定的,永遠都處于日趨完善的過程中,盡善盡美、毫無紕漏只能是一種愿望。(二)企業內部構筑切實的品牌管理戰略和品牌保護戰略.企業內部應建立切實的品牌管理戰略,首先,要構建統一的品牌識別體系,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熟知自己的品牌,從潛意識中重視企業品牌;其次,建立規范的品牌使用管理辦法,從制度上細化企業品牌的使用規則,保證品牌不被濫用;再次,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派專人專職關注企業品牌事務;另外,建立內部獎懲機制,對于積極維護品牌榮譽的員工給予獎勵,懲戒教育損害品牌聲譽、濫用品牌的行為。企業內部還應建立切實的品牌保護戰略,首先,保護品牌要及時主動的申請國內注冊,并做好注冊后的監測跟蹤;其次,通過監測我所發現“加加”醬油在臺灣遭到搶注,“GALANZ 格蘭仕”在西班牙遭到搶注,“奇瑞”汽車在薩爾瓦多遭到搶注,“長城 GREAT WALL”汽車在智利和俄羅斯也遭到搶注,因此,企業不應存在僥幸心理,應防患未然盡早辦理國際注冊;再次,積極做好防御商標和聯合商標的保護性注冊;另外,要及時發現假冒信息,不遺余力的進行打擊。由于名牌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力的地位,并具有較高的利潤,而往往成為仿冒的重點。如果企業只重視生產名牌產品,而不重視打擊假冒產品,由于假冒產品的成本低,很容易擠占正品的銷售市場,影響正品產品的經營收入;同時假冒產品的質量一般較差,會對品牌的榮譽造成不良的影響,若是假冒產品存在過多,名牌產品就很難發展,企業也容易陷入困境。因此,企業應高度重視打擊假冒產品工作,積極配合社會各方面及有關部門,打擊假冒產品;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與提供反假冒服務的代理公司合作,委托其定期監測市場,一旦發現假冒信息,立即不遺余力的進行查處,以切實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三)加強內外溝通機制,采用多種手段大力打擊.很多“傍名牌”現象就是利用內地與香港法律體系的銜接真空,法律制度不同的來鉆空子的。企業名稱注冊登記是從根本上杜絕披著面紗“傍名牌”的重要一環。有關部門應加強內部,以及與香港登記注冊機關的聯系與溝通,建議其予以必要注意和保護,從源頭上防止“傍名牌”行為的發生。目前,由國家工商總局統一組織采用多種手段對“傍名牌”行為予以打擊。除由工商部門依法予以行政處罰外,對假冒馳名商標,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四)采取兩手策略,通過訴訟維護合法權益.“傍名牌”的現象近年來屢見不鮮,遇到類似問題企業一定要沉著應對,勇敢地走法律途徑,通過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前面所述的“觀奇”案件,“觀奇”商標經過香港觀奇洋服有限公司近半個世紀的大力經營和推廣,在中國服裝市場上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上海觀奇”的“傍名牌”使相關公眾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或者認為其來源與原告注冊商標的商品有特定的聯系,給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經過大量的證據收集及論證工作,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最終支持了我們的訴訟請求,判決對方構成了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判決上海觀奇服飾有限公司變更自己的企業名稱。還有前面提到的“圣象”監制案,一方面要在國內進行商標侵權以及不正當競爭的訴訟,另一方面要在香港進行企業字號的訴訟,采取兩手策略,徹底地打擊不法經營者的“傍名牌”行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已正式下達判決,即“圣象**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是違法行為,予以撤銷,由此也解除了圣象集團的后顧之憂。
從長遠來看,隨著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企業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消費者消費心理的日臻成熟,“傍名牌”者只能自掘墳墓,是不會有任何生存空間的。雖然企業可以通過訴訟等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應該不斷增強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構筑先進切實的品牌管理和品牌保護戰略堡壘,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困擾和損失,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環境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