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著重介紹了2016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發布會上強調,下一步將采取建機制、建平臺、促產業等多管齊下的方式,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運用效益。
2016年,我國知識產權運用進一步加強。國務院出臺《實施〈促進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財政部、科技部加快實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全國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各類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首期募資超過40億元。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2.4%。國家知識產權局推動17個省份開展專利保護工作。工商總局在24個省份設立30個地方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權登記受理點。全年專利、商標和版權質押融資總額達到1119.6億元,同比增長20.17%。
申長雨指出,我國現在是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特別是在專利方面相繼實現了“兩個100萬件”的重要突破:年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了100萬件;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了100萬件。此外,商標注冊申請量連續15年位于世界首位,著作權登記量已經突破200萬大關。
“這些資源怎么盤活用好非常重要,現在主要問題就是運用,我想是既缺機制,又缺平臺?!鄙觊L雨說。
為此,申長雨提出,今年首先要建機制,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解決好知識產權的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的“三權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讓創新者真正能夠通過創新獲得收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創新者實施創新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要建平臺,加快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的建設,為知識產權的轉移轉化、收購托管、交易流轉、質押融資以及分析評議等提供好平臺支撐,促進知識產權綜合運用;三要促產業,大力培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以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