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排前三位的技術領域分別是計算機技術、測量和數字通信,分別占總量的9.4%、7.6%和 6.8%;增速前三位為信息技術管理方法、計算機技術和醫學技術,分別同比增長78.5%、32.3%和27.1%。“新興技術領域專利儲備的增強,支撐了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也增進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福祉。”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行的2022年上半年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表示。
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在我國的發展尤為迅速。數字技術相關產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介紹,截至2021年底,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達到97.7萬件,是2016年的2.8倍,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比重達到35.2%。
企業作為重要的創新主體,在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更展現了強勁動力。“從創新主體來看,企業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國內的73.1%,成為帶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葛樹介紹。
我國在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以人工智能為例,2021年,中國在中美歐日韓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獲得授權的人工智能發明專利達到5.7萬件,是2016年的5.1倍,年均增長38.5%。近日,德國專利商標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在與數字化相關的數字通信等技術領域,中國在德國的專利申請公開量較上年明顯增加,優勢地位不斷鞏固。
我國新興技術領域的專利儲備量不斷增加,支撐著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發展行穩致遠。同時,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在契合新興技術領域發展不斷發展。去年發布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中專設章節,明確提出“構建響應及時、保護合理的新興領域和特定領域知識產權規則體系”;《“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部分提到,健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專利和商標審查“十四五”規劃》強調,要不斷健全專利審查指南常態化修改工作機制,持續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的發展需求,及時完善專利審查標準。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開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和實踐探索,推進實施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工程,增強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核心動能,助力打造我國數字經濟新優勢。”葛樹表示。(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