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創新之路、數字之路、綠色之路。知識產權是推動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共建國家攜手加強知識產權合作交流,有力支撐“一帶一路”創新發展。先后與57個共建國家簽署知識產權合作協議,與俄羅斯、波蘭、埃及、沙特等多個共建國家開展專利審查高速路(PPH)合作,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為安哥拉、伊朗、沙特、泰國等10個國家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的國際檢索單位和國際初步審查單位。柬埔寨對中國發明專利授權結果予以認可,老撾認可中國發明專利審查結果。累計培訓共建國家知識產權官員和從業人員1300余人次,錄取來自 50余個國家的230余名學員參加“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2013 年以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堅持以“包容、發展、合作、共贏”推進知識產權交流合作,走過了11年的春華秋實。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編制《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專利洞察(2013-2023)》報告,用專利統計數據客觀記錄共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工作的堅實足跡。統計數據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專利活動日趨活躍、雙向往來不斷加強,數字和綠色創新合作邁上新臺階。
一是中國在共建國家專利活動增量擴面。2013-2023年,中國共在52個共建國家及相關組織申請了專利,累計專利申請量達到7.0萬件,保持20%以上年均增速。2023 年,在共建國家有專利申請的中國企業達到 3269家,較2013年大幅增長,2013-2023年累計達到9496家,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熱情高漲。
二是共建國家在華專利申請呈活躍態勢。2013-2023年,共有122個共建國家在華提交了專利申請,較2013年增加33個,占共建國家總數的近八成。在華累計專利申請量達到28.5萬件,年均增速為5.6%,高于國外在華整體水平3.3個百分點。
三是數字“一帶一路”建設專利創新強勁。2013-2023年,中國共在25個共建國家及相關組織獲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授權2.7萬件,年均增速為16.9%;共有59個共建國家在華獲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專利授權5.5萬件,年均增速為11.6%。中國與共建國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專利活動均呈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六四開”格局。
四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專利創新提速。2016-2023年,中國共在27個共建國家及相關組織有綠色低碳專利活動,累計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3637件和1664件,年均增速分別為26.0%和21.3%,2020-2023年年均增速進一步提高至65.4%和49.6%。儲能技術為中國與共建國家綠色專利創新最活躍領域,所占比重均在5成左右。
知識產權是創新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十余年的實踐表明,知識產權合作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打開了創新合作的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展望未來,各方將繼續攜手共進,繼續加強知識產權交流互通,織密知識產權合作網絡,推動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經濟貿易更好實現融合,為創新之路建設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附全文: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專利洞察(2013-2023)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